早在2007年,玉柴就注重具有“个性”的服务网络的建设,广泛开展“一国一案”、“一户一策”的海外销售服务网络建设,并在海外50个国家注册了商标。“个性”服务网络的效果也立即显现,仅2007年,玉柴就实现海外销售发动机3万台,比上年增长270%。
2009年,为做强做大国际市场,玉柴将海外市场部从销售公司独立出来,成立海外营销部,并调整了海外办事处机构。
调整国际化发展战略后,玉柴增加了骨干外派出国培训的次数,以提高海外服务代理商的服务能力。仅2009年,玉柴就23次外派发动机维修技能精湛的服务工程师,到卢旺达、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印度、伊朗、新加坡、叙利亚等多个国家,对当地服务代理商进行培训,将国内优质的售后服务拷贝到其他国家。
在玉柴主要的海外市场东盟,从城市到乡村,从学校到厂矿,从陆地到海上,装备玉柴产品的汽车、工程机械、农用机械、船舶、发电设备,为东盟各国各领域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对于东盟国家,玉柴除了提供完善的服务,更注重扩大品牌影响力,玉柴海外品牌建设经费的50%都投往东盟市场。”杨永群告诉记者。
自1964年发动机首次出口越南、新加坡后,玉柴逐步将销售网铺向东盟各国,为了扩大在东盟市场的影响力,玉柴积极寻找有实力的经销商或代理商。2000年,玉柴先后在越南、印尼设立办事处,分别以这两个重点辐射四周的国家和地区。2005年,玉柴在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也设立了服务点,2009年马来西亚最大的物流公司东南集团成为玉柴服务代理商。2010年6月,玉柴股份公司海外营销部在越南国道河内—海防5号公路旁,立起了玉柴在海外的第一块宣传牌,让“玉柴机器”品牌更深入东盟客户的意识中。目前,玉柴在东盟市场的发动机保有量已突破5万台,其中越南市场突破4万台家居设计工作室,菲律宾、马来西亚超过2500台。
据玉柴海外船电动力营销总监李世敏介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让玉柴享受到一系列优惠政策,使玉柴在东盟国家的发动机保有量进一步扩大,东盟必将成为玉柴走向更广阔世界的起跳板。
目前,玉柴发动机以优良的品质、服务和卓越的节能减排效果,赢得全球客户的广泛认可,有59家海外服务代理商,产品远销至东南亚、中东、拉丁美洲、东欧、非洲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50多个国家建立了配件供给保障及售后服务支持,在海外60多个国家注册了玉柴商标。
国外合作助推玉柴“出海”
“国际化是玉柴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争取技术优势、突破贸易壁垒、成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集团的必然选择,是玉柴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标志。”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晏平认为。
2008年,玉柴正式提出国际化发展战略,拟通过全面开展国内、国际间的合资合作,加速高新技术引进、应用,围绕经营主业拓展产业链,重点发展发动机、工程机械、物流汽贸、零部件、能源化工和专用汽车等相关产业产品,建设未来10年年销售额1000亿元的经营平台,实现玉柴“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成就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愿景。
“玉柴八大系列欧Ⅲ、欧Ⅳ产品已获得TüVE/e-mark认证,是中国唯一一家获得此认证的发动机制造商。”杨永群说,玉柴积极寻求与国内外合作,除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大等国内专业院校有合作外,还与德国FEV、英国Brunel、美国西南研究院等著名科研机构联合建立了柴油机研发工作站。借助从德国、美国、英国、奥地利引进的先进柴油机研发设备,玉柴建立起行业内唯一一个国家认可试验室,规模和能力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1年11月,代表我国内燃机行业最高水平的高效节能环保内燃机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玉柴,将大幅提高玉柴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玉柴还投资20多亿元引进德国、英国等国外高精尖生产设备和世界最先进装备技术,建成亚洲最先进的铸造中心、重机加工车间、重机装试车间,现发动机年生产能力达到80万台,制造水平与国际同步。
“我们的供应链联盟也是一流的!”杨永群说,博世、霍尼维尔都是玉柴的战略合作伙伴,玉柴核心零部件也由德尔福、德国大陆、德国BASF公司、英国庄信等知名供应商提供。
2010年,玉柴发动机产品在海外的保有量已达12万台,全球客户的认可正是对玉柴“卓越动力,国际玉柴”经营理念的最好诠释,而玉柴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仅要树立企业整体优秀的形象,而且还要在每个细分领域的产品和服务均形成最具竞争力优势家居设计工作室,力争“打造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专业动力供应商”。
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关于进一步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的意见》解读
更多